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配资炒股,中央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部作为人民军队的最高军事指挥机关,在军队组织架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核心地位。在当时的军事领导体系中,总参谋部位列八大部之首,其重要性甚至超过了负责思想政治工作的总政治部。这一关键职位在建国初期主要由那些在红军时期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、享有崇高威望的开国元勋担任。然而,由于各种复杂的历史原因,总参谋长这一要职却成为了全军公认最难胜任的岗位:从1949年到1971年间,先后有七位高级将领出任此职,但无一例外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挫折和困境。
首任总参谋长是功勋卓著的徐向前元帅,这一任命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作出。从1949年10月到1954年10月,徐帅在名义上执掌总参谋部长达五年之久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这位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军事家,建国前后身体状况却每况愈下。严重的风湿病痛让他连基本的行走、站立和久坐都变得异常困难,更遑论处理总参谋部繁重的日常军务。因此,徐帅实际上只是挂名任职,大部分时间都在青岛、大连等地疗养,几乎从未真正到总参谋部主持过工作。
展开剩余77%第二任代理总参谋长是德高望重的聂荣臻元帅。1950年初至1954年秋,聂帅以副总参谋长的身份实际主持总参谋部工作。当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最激烈的阶段,中央军委对战况的关注和要求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。聂帅每天都要处理堆积如山的军情电报,与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彻夜研究作战方案。据身边工作人员回忆,聂帅经常工作到凌晨,有时甚至连续数日不眠不休。如此高强度的工作最终拖垮了他的身体,1952年聂帅因过度劳累导致胃出血,被紧急送往医院抢救。令人唏嘘的是,尽管聂帅实际主持工作长达四年,中央始终保留着徐帅的总参谋长职务,聂帅的代总长身份始终未能转正。
1954年,第三任总参谋长由被誉为战神的粟裕大将接任。这位在解放战争中创造过诸多经典战例的军事奇才,此前已担任过副总参谋长,对总参工作可谓驾轻就熟。然而好景不长,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上,粟裕突然遭到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严厉批判。当年9月,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,成为建国后首位被撤职的总长。直到36年后的1994年,中央才正式为粟裕平反昭雪。
第四任总参谋长黄克诚大将于1958年走马上任。这位以稳重著称的老将军却在任上遭遇了更大挫折。1959年庐山会议上,黄克诚因支持彭德怀对大跃进的批评意见而受到牵连。在随后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,他被撤销一切职务,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赋闲生涯,直到1965年才重新获得工作机会。
第五任总参谋长罗瑞卿大将是政工干部出身的杰出代表。1959年接任后,他以出色的政治素养和组织能力在这个高危岗位上工作了六年,成为前五任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一位。这位曾在长征途中贴身保卫毛主席的老警卫员深得领袖信任。然而1965年底,罗瑞卿也未能幸免,在上海召开的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上遭到错误批判,次年3月被免职。更不幸的是,他在被审查期间跳楼致残,留下了终身伤痛。
1966年,开国上将杨成武成为第六任代总参谋长。这位在抗日战争中威震敌后的白袍小将同样未能摆脱前任们的厄运。在担任代总长两年半期间,他因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而备受排挤。1968年3月,杨成武被冠以二月逆流的罪名撤销职务,其遭遇被后人称为杨余傅事件。
第七任总参谋长黄永胜上将1971年黯然去职。这位四野名将虽然在战场上骁勇善战,但个人作风问题一直备受争议。在九一三事件后,黄永胜作为林彪集团主要成员被隔离审查,最终在保外就医期间病逝。纵观建国初期的七任总参谋长,或因健康原因无法履职,或因政治运动遭受冲击,这个本应稳定的要职竟成了最难坐稳的位置。直到七十年代后期,随着政治局势逐步稳定,总参谋长一职才结束了这种异常更替的怪圈。这段特殊历史既反映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,也折射出军队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历程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股市配资网_股票配资门户网_股票配资资讯网观点